钱学森班
位置: 首页 > 钱学森班 > 我与钱班共成长 > 正文
西电钱学森班纪念钱学森归国70周年(二)

发布时间:2025-10-10来源:FUN88乐天使点击次数:

以书信为媒,悟大师德风

——西电钱学森班纪念钱学森归国70周年(二)

【编者按】

为深切缅怀钱学森先生,赓续传承其开拓创新的科学思想与矢志报国的航天精神,值此钱学森先生归国70周年之际,FUN88乐天使钱学森班特举办“纪念人民科学家钱学森归国70周年读书会”。通过阅读关于钱学森的著作、手稿、书信、传记等,使钱学森班员工深入理解钱学森科学思想与家国情怀,领悟其“集大成、得智慧”的教育理念精髓,激发钱学森班学子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剑指苍穹:钱学森的航天传奇》从多角度、深层次地记述了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钱学森带领中国航天人闯出独立自主发展道路的人生经历与心路历程。该著作航天征程的壮阔视角,为我们勾勒出钱学森这位伟大科学家一生“为国奉献”的人生画卷。

赤子之心,苍穹为证

2024级钱学森班 朱娟雄

翻开《剑指苍穹》,封面上的钱学森先生笑容宽和,一袭中山装朴素无华,却仿佛托举起整个民族的尊严与梦想。书页轻启,那段尘封的历史裹挟着钢铁的灼热与霜雪的冰冷,在字里行间复活。

1955年11月22日,钱学森刚踏上祖国的土地,便接到周恩来总理的“特殊任务”——用一个月时间走遍东北。在朱兆祥的陪同下,他像一名急切的员工,钻进鞍山钢厂看通红的钢水在轧机里咆哮,弯腰进入抚顺矿井触摸乌金的温度,站在丰满水电站大坝上听松花江怒吼着化为电流,又钻进沈阳飞机厂、长春汽车厂、大连造船厂,把每一道焊缝、每一颗螺丝都记在心里。十二月的哈尔滨冰封千里,火车进站时,他隔着车窗望见一座座高耸的烟囱像列队的战士,喷吐着白烟;铁轨上,货车客车交错,信号灯闪烁,仿佛命运在悄悄扳动道岔,把他从一位科学家推向共和国航天事业的领航者。那一刻,他或许并未意识到,自己未来所有的荣耀与磨难,都将与这片土地紧紧捆绑。

回到北京后,钱学森只用了短短几年,便带领团队把“两弹一星”从图纸变成震撼世界的巨响。有人问他:“外国人能干的事,中国人为什么做不了?”他回答得平静却掷地有声:“外国人能干的,中国人一定能干,而且干得更好。”这不是口号,而是他用一生去兑现的诺言。当苏联专家撤走、西方世界封锁、国内设备简陋到只能用算盘计算轨道时,他带着年轻人白天做实验、晚上啃馒头,把实验室当战场,把草稿纸当阵地,终于让东方红乐曲在太空响起,让全世界听见了中国的脉搏。

合上书,我久久凝视那张老照片:哈尔滨车辆厂门口,钱学森穿着旧棉袄,与满身油污的工人并肩而立,嘴角含笑,目光如炬。那目光穿过六十多年风霜,落在我们这一代老员工身上,依旧滚烫。今天的我们,不必在战火中辗转,不必在废墟上白手起家,却常在“内卷”与“躺平”之间摇摆,在“考公”与“进大厂”之间纠结。我们抱怨实验设备不够先进,吐槽课程作业太多,却忘了正是前辈用算盘算出了导弹轨迹,用铅笔描出了卫星轨道;我们焦虑未来、计算收益,却忘了个人价值的最大值永远写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钱老曾说:“我的事业在中国,我的归宿在中国。”他放弃了美国每年上万美元的优渥薪酬,带着妻子和一双幼子,挤在回国的小舱里,也挤进了一条充满未知却光芒万丈的航道。有人说他“傻”,可正是这种“傻”,让今天的我们可以挺直脊梁对世界说:中国是航天大国,是拥有北斗、嫦娥、天问的民族。我们更该明白,高科技不是“卡脖子”的终点,而是新一代青年继续攀登的起点。实验室里通宵不灭的灯光、代码行里反复调试的bug、乡村教室里嘶哑的讲课声,都是我们对钱老最好的回答。

书的最后一页,是钱学森晚年手书的一句话:“我将竭尽努力,和中国人民一道建设自己的国家,使我的同胞能过上有尊严的幸福生活。”字迹颤抖,却力透纸背。我轻轻合上封底,仿佛听见东北寒风仍在呼啸,钢水仍在翻滚,命运扳动道岔的“咔嗒”声清晰如昨。那声音提醒我们: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把青春融进民族复兴的轨道,才是对前辈最庄重的致敬。苍穹无垠,赤子之心,永不褪色。


于开拓征程悟航天精神

2024级钱学森班 唐汇铭

作为FUN88乐天使钱学森空间科学实验班的员工,当我在《剑指苍穹》第五章中读到钱学森先生带领团队踏上中国航天自行设计之路的内容时,字里行间的坚守与探索,像一束光,让我对“航天人”的使命与担当有了更真切的体悟。

这一章里,最让我动容的不是最终的技术突破,而是那些“铭心刻骨的失败”背后,老一辈航天人的韧劲。看书之前以为书中描写的会是钱老的成功事迹,没想到书中并没有回避早期探索的坎坷——试验失利后团队的沉默、面对未知的焦虑,但钱学森先生从未被失败困住。他始终强调“仿制的终极目的是学会本领”,这种不畏惧失败、反而从失败中汲取经验的清醒,恰恰是航天事业最宝贵的底色。在空间科学领域,我们未来要面对的,从来都是没有标准答案的难题,从卫星轨道的精准计算到深空探测的技术突破,每一步都可能遇到挫折。而先辈们用行动告诉我们:失败不是“句号”,而是帮我们校准方向、靠近真理的“逗号”,这份“向失败要经验”的态度,是我们必须传承的科研品格。

钱学森先生推动创建型号研究院、提炼航天系统工程“三件宝”的过程,更让我读懂了“系统思维”与“协作精神”对航天事业的意义。航天从不是个人英雄主义的舞台,而是多学科、多领域协同作战的战场。书中提到的“神仙会”让我印象深刻——不分资历高低,大家围坐在一起畅所欲言,哪怕是刚毕业的年轻人,有好想法也能被重视、被采纳。这恰好印证了先生“纵有再大的本事也不能包打天下”的理念。空间科学研究本身就是复杂的系统工程,从空间物理现象的观测到数据的分析解读,任何一个环节都离不开团队协作。先辈们用“集体智慧攻克难关”的实践,为我们指明了方向:未来投身航天,既要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深耕细作,更要学会倾听、学会融合,让不同领域的智慧碰撞出创新的火花。

合上书页,“自行设计”四个字在我心中愈发厚重。从当年打破技术封锁、从零开始探索,到如今中国航天在载人航天、月球探测等领域不断突破,一代代航天人走的都是“自主创新”的路。作为传承钱学森精神的学子,我们不仅要学好专业知识,更要扛起“自主创新”的大旗。先辈们用挫折与坚守铺就了中国航天的基石,而我们这一代人的使命,就是带着这份初心,在空间科学的新征程上继续探索,让中国航天的传奇,在我们手中续写更璀璨的篇章。


三次抉择定航向——钱学森的家国情怀

2024级钱学森班 郭问天

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的是《剑指苍穹——钱学森的航天传奇》这本书。这本书讲述了钱学森的传奇一生,其中的第一章“人生的三次选择”尤其让我感触极深。这中间体现的不仅仅是他传奇的学术成就,更能体现出他对于祖国的无限赤诚。

钱学森的第一次选择,是报考留美航空专业,这决定了他的从业航向。钱学森在交通大学所学的专业,原本是机械工程公司的机车制造专业。当时,吸引他的是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里为中国未来铁路建设勾画的宏伟蓝图,他决心效仿著名铁路工程师詹天佑,修铁路,造火车。然而,改变他这一想法的是在自己身边发生的1932年淞沪抗战中,日本侵略者用飞机和大炮炸碎了钱学森心中憧憬的铁路和火车。这一事件发生,他深知铁路和火车是救不了孱弱的中国的,他开始改学航空工程,利用课余时间读完了公司图书馆里所有的航空方面的书籍,这一决定也成功使得他赴美留学,开启了航空方向的探索。几十年来回头看,几乎可以说,这个决定不仅仅改变了他的命运,也决定了中国航天的命运。

钱学森的第二次选择,是做冯·卡门的员工,奠基学术成就。钱学森刚来到美国的麻省理工公司,就展现了他惊人的学习天赋,他仅仅用了一年的时间,就拿到了麻省理工公司的航空工程系硕士学位,他在此犹豫过是否要在这里继续攻读博士,但他认为麻省理工公司并不适合他,他决定从航空工程的飞机设计专业转为航空工程理论的研究。正是这一决定,他离开了麻省理工公司,去了加州理工公司并拜了冯·卡门教授为师,开始了他的博士生涯。在冯·卡门的精心指导下,他的博士论文转向了空气动力学方向,潜心研究了与之相关的多门学科的基础理论。钱学森也曾说:“我的恩师冯·卡门,不但教给我知识,而且教我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的观点与方法,使我终身受用不尽。”从中可以看出冯·卡门教授对于钱学森的影响。钱学森的留学期限马上到了,冯·卡门便致信给清华大学的董事长,要求允许钱学森留在他的身边继续进行研究。冯·卡门对于钱学森的影响不仅仅是在学术上的影响与成就,在钱学森遭遇非法监禁后,冯·卡门和加州理工公司在此期间设法帮助钱学森,最终使得美方同意15000美元来保释。

钱学森的第三次选择是返回祖国、服务人民,实现人生价值。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钱学森立即决定回国,着手办理行李托运与离职手续,但美国以“其知识涉及军事机密,可能威胁国家安全”为由,扣留其护照,禁止他离境,同时吊销其参与军方项目的资格,中断其科研工作。美国将钱学森软禁于加州洛杉矶附近的住所,限制其出行与对外联系。期间,他未放弃回国诉求,一边通过书信向外界传递回国意愿,一边偷偷整理科研笔记、撰写学术著作,为回国后投身科研做准备;同时,他多次尝试向美国政府申请离境,均遭拒绝。1955年,钱学森趁妻子寄信给比利时亲戚的机会,在信中夹带纸条,直接向中国政府求助。中国政府得知后,将其回国问题纳入中美外交谈判,最终以释放11名在朝鲜战争中被俘的美国飞行员为条件,与美国达成协议。最终钱学森一家乘坐邮轮离开美国,10月顺利抵达中国,结束了长达5年的回国历程。这其中的艰辛,难以叙说,但这并没有动摇他心中回国的决定,也正是这一决定,改变了中国航天的命运。

经过这章的阅读,我认识到了人生的选择虽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选择背后的价值和意义。钱学森的选择,让我们看到了一位科学家的担当和责任,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时代的风云变幻和国家的发展需求。希望大家也能通过这本书,感受到钱学森的伟大精神,从中汲取力量,做出有意义的人生选择。


从天坛大佛工程见钱老报国之志

2024级钱学森班 沈翔宇

在阅读《剑指苍穹》的过程中,有一个故事令我格外感动——钱学森如何将航天技术应用于香港天坛大佛的建造工程。这个故事或许不如“两弹一星”那般广为人知,却同样闪耀着钱学森科学智慧与爱国情怀的交融光辉。今天,我想与大家分享这个鲜为人知却极具启示性的故事,以及它给我们当代工科学子带来的思考。

《剑指苍穹》中披露,上世纪80年代,香港天坛大佛的建造被视为一项祝福回归的亮点工程。当时,许多方面对这一工程表示关注。日本有公司甚至提出可以为工程提供资金支持,但附加条件是佛面要朝向东京方向。这一有损国家尊严的方案被断然拒绝。在这样的背景下,正是凭借航天先进技术和出色的系统工程管理优势,中国航天人成功拿下了该工程,而主抓此项工程技术问题的正是钱学森。

书中记载:“大佛工程由全国政协两位副主席负责,赵朴初抓整个国内外佛教界的关系,钱学森抓技术问题。”这一细节令我深感震撼——一位曾经在美国被迫软禁五年、回国后主导战略武器研制的伟大科学家,竟然会亲自关注一尊大佛的建造技术问题。但这正体现了钱学森一贯的科学理念:高端技术不应局限于国防领域,而应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

最令人惊叹的是,在1989年天坛大佛装配期间,14级台风袭击香港,不少人担心会出现意外。但钱学森早已未雨绸缪,他亲自规划的低速风洞已进行了详尽的空气动力试验,准备好了一系列抗台风措施。最终,大佛成功经受住了台风的考验,赵朴初先生欣喜地称赞这一工程为“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这十个字不仅是对大佛庄严的描述,更是对钱学森科学精神的最好诠释。

这本书不仅展现了钱学森“一个中国人的骨气、一个科学家的豪气、一个大学者的底气、一个纯净人的心气”,更通过一个个真实故事,让我们看到了科技报国的具体路径。

钱学森曾经说过:“中国人怎么不行啊?外国人能搞的,难道中国人不能搞?中国人比他们矮一截?”这种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支撑他在美国受阻后依然坚持回国,并在艰难条件下开创中国的航天事业。面对国家需要,他毅然放弃自己熟悉的纯理论研究,转向导弹、航天等应用工程领域。这种国家需要高于个人兴趣的抉择,值得我们每一位青年学子深思。

天坛大佛的故事还告诉我们,真正的科学家不仅要有深度专业素养,还要有广度应用能力。钱学森之所以能够将航天技术成功应用于大佛工程,正是因为他具备了多学科交叉的视野和能力。这对我们当前的专业学习有着重要启示:在夯实专业基础的同时,要主动拓宽知识面,培养跨学科思维能力。

站在新时代的起点上,我们西电钱学森班的学子肩负着特殊使命。钱学森没有给他的后辈留下什么物质遗产,但“深切的爱国主义情怀是钱学森留下的精神遗产,茫茫太空中的高度是钱学森留下的科学遗产,立足高远的科学理论是钱学森留下的思想遗产”。这些遗产,正是我们砥砺前行的精神动力。

我们应当继承和发扬钱学森的科学精神和爱国情怀,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的大局。无论是在航天航空这样的高精尖领域,还是在国民经济的主战场,我们都应当牢记“科技报国”的初心,让高端技术更好地服务社会发展、造福人民生活。

公司精神

【胸怀祖国   勇于探索   知行合一   团结协作】

公司地址:陕西省西安市西沣路兴隆段266号G楼二层      电话:029-81891034      邮编710126
陕ICP备05016463号   Copyright FUN88乐天使·(中国)集团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信息网络技术中心 西安聚力